前言
Dream or saltfish,that is a question.
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,确实机会挺少的,不如六零年代赶上第一批高考、包分配,不如七零年代赶上改开春风;不如八零年代还有兄弟姐妹共同养老。我们能选择、获得的东西很少,处于一个疯狂内卷的社会,但我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理想的,当有一个追梦的机会放在眼前,我会抓住吗?
关于我
Keywords:互联网、公务员、攻博
互联网
在前年的时候,我是一个一心想去互联网的菜鸡。犹记得在当时找实习的时候,疯狂的刷Leetcode、剑指offer、牛客,看结果AC的时候真的很兴奋。印象很深的那个三月,凌晨一点步入睡梦之前,还在回想B树、红黑树;能因为一个京东的实习offer高兴的干三碗米饭;回忆起当年的状态确实像打了鸡血一样。
可只有见识过真正的中关村码农的生活,才明白了 生活不能仅仅是工作,回龙观-西二旗的绝望地铁,不停止的加班,凌晨到租的房子后还要继续学习技术,我认为这样的生活不适合我。
公考
于是我步入了公考的大坑,好巧不巧,那年寒假正好碰到了新冠疫情,经济社会发展停滞,公考大热!似乎不管什么人都在考公,而且还延期了,都从三月四月推迟到了七月八月。
我在这样的背景下,懵懵懂懂的加入了公考大军,这也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伏笔。现在回想起来,最快乐的时光反而是一心一意备考的时候,当时上午刷行测,下午写申论,晚上总结。心无旁骛,时间真的过的很快。
我的运气还算不错,之后经历 笔试-面试-体检-政审,历时半年终于入职了。
工作or攻博
早上七点半,我的闹钟把我叫醒了;晚上十一点十五分Siri提醒我该睡觉了。
朝九晚五,午休两个半小时。外人看起来很不错,但工作内容是真的折磨。我看不到这份工作对我自己的提升,我也体会不到工作带给我的价值感和成就感。
这个时候,我想到了攻博。我室友XF在HK PolyU读博,给了我很多且实用的建议,在此非常感谢!(此人的追梦学术圈之路在我等渣渣看来真是个传奇,我以后一定好好的采访下他)
之后Action,我在两个礼拜内狂读文献,写了三篇Literature Review(学术垃圾)、一篇RP,还不停的陶瓷。简直比我读研的时候科研热情提高了999.99%,哈哈哈哈。面了一些老师,同时也感谢我的硕导,以及某知乎大V我的小导师给了我丰富的建议以及机会。总结下,如果逐梦学术圈,我将遇到以下结果:
- 时间成本:RA2年+博士4年+博后2年(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)
- 博士生阶段所需的困难:当前博士生的工作强度也是非常大,科研压力也大,毕业难度更是大上加大;而能否出成果取决于你的数据、平台、经费;更重要的是,你博士生阶段过的快不快乐,取决于你进的组的氛围与你与老师的性格。(说实话,我的个人理解,我们只是科研流水线工厂里的工人,除非你有什么天大的Idea,但一般情况下你的idea都不值钱。如果你觉得很牛,要不就是你文献读的不够多,要不就是你这个idea是空中楼阁。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负责将大佬的Idea实现、撰写论文、投稿、修改、接收)
- 毕业后的不确定性:当前的教职,地理位置稍好的普通学校都是2篇T2是进面基本条件,只是过简历关,不一定能进面;而且当前高校扩招是由于六零年代那一批最好要退休了,而由于以后人口生育率骤降,院校招生人数必定下降,进一步导致高校教职需求降低;所以这八年以后什么情况,应该只会更坏吧,只能寄希望于国家新政策的出现吧
- 不想进高校==没必要读博?:博士学位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高学位,但同时也是进入科研学术圈的最低门槛。如果不进入高校的话,博士阶段或许是一段很有价值的经历,在以后的工作晋升中会有优势,但需要考虑时间成本。还是长远投资的问题。
梦想&咸鱼
做人如果没有梦想,跟咸鱼有什么区别?
—-《功夫足球》周星驰
梦想与咸鱼是什么
什么是梦想?
梦想,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,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。诸如事业与爱情等等。
—-百度百科
梦想,是对未来美好的期望,它可以通过你的主观努力去实现,否则的话,那不叫梦想,那叫空想。每个人对梦想的理解都不尽相同,它也许是你想要生活,也许是你一生的追求,也许是你对生命的定义。
开个玩笑: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科学家,后来变成了当一名高校老师,现在它们都die了。
咸鱼
网络用词,源于粤语中的一种俗称–比喻死尸
粤语比喻“不想动的人”
网络上比喻“没梦想的人”
星爷台词中的咸鱼,大概指的是,没有机会体现价值的东西。鲤鱼尚可跃龙门,咸鱼无处翻身。所以,我觉得星爷想说的是,梦想二字,将人与咸鱼区分开来。因为有梦想,所以不再是咸鱼。
如何选择?
这真的是一个伪命题?如果有选择的话当然是追梦啊!但现实是追梦必然要付出代价,这些代价你可能预料的到,也可能预料不到,可能在金钱、时间等方面。
正如知乎上有个问题 如果你有一个亿,你还会读书或者工作吗?
如果我来回答:那我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去读书,想读什么专业就读什么专业,不用顾虑就业、时间等问题,也不用顾虑科研经费、人际关系,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学科中,如此说不定能对科学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丢丢贡献(抖机灵)。
事实上,我们需要全面评估衡量这些代价与你有可能获得的回报,是否能够接受。
可惜的是,我仔细权衡过后,还是放弃了,退缩了,勇气与决心还是不够坚定。在那一瞬间就整个人就松懈下来了,想着可以安静如鸡的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咸鱼。
唯一难受的是,要自我催眠很多遍去平复翻涌的不甘心与失落,在夜深的时候可能还会眼睛进沙子。
工作与生活切割
有个朋友建议我,将工作与生活完全切割,在下班后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我也在一步一步适应中,后续再来写吧。
杂谈
我不知道二十多岁的你们都是如何想的,但我是真的迷茫,从小到大随波逐流,从选专业到选工作。直到现在,我依然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、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,我只体验了两份不同的职业,都提不上喜欢。前段时间我关注了一位UP主:不普通人类实录,每周(至少)采访一位不普通人类(职业),hh,可能人总是觉得他人的工作很有趣吧。

